蠶沙口位于唐山市曹妃甸區泝河入?诎,曾是古代海運入京東、遼西所必經的海河轉運碼頭和天然避風港灣。據《方輿紀要》載:“蠶沙河口為渤海灣中之灣,浪緩灘平,江南商船、米槽,海運多避風于此。”宋元時期,大批江浙商賈、閩粵糧船北上,多由東、黃海入渤海,經曹妃甸航線入蠶沙河口,再由蠶沙口緣泝河、灤河入京東、遼西。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忽必烈下詔疏浚灤河,大開海運,蠶沙口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大放異彩。
今日的蠶沙口村,村址已距離海岸五六公里,有700戶人家,2400口人。村民除了出海打漁之外,還多數搞起了海產品養殖業和冷鏈物流業,產品暢銷海內外。蠶沙口,也成了響當當的“小康村”。
2015年4月20日,靠海富裕起來的村民舉辦了以“體驗海洋民俗•傳承媽祖文化”為主題的曹妃甸首屆“媽祖之光”民俗文化藝術周開幕式。2016年,在蠶沙口,北方媽祖研究會正式成立, “下一步,我們要借助媽祖文化這個品牌,規劃更大規模的文化旅游產業。”一直為村里的媽祖文化設施建設奔波忙碌的村委會主任楊士革提出了發展民俗文化的新思路。在他的藍圖里,未來的蠶沙口,將建設成集媽祖文化、魚耕體驗、海鮮品嘗、商貿交易于一體的蠶沙口媽祖文化商貿區。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產業搞得好,旅游跟著就起來,村民收入自然也就水漲船高,這一點毋庸置疑。
如果不是媽祖廟會的存在,很難想像蠶沙口這樣一個毫不起眼的濱海小村,每年能夠吸引十幾萬人前來觀光、旅行。更重要的是,如此強大的吸引力已經散發了數百年。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是歷史的傳承,怎樣以媽祖文化為依托,將蠶沙口乃至曹妃甸的文化產業做大做強,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話題。
困難在于,曹妃甸、蠶沙口發展文化產業,不僅要向老祖宗討經驗,從故紙堆中去發掘,以翔實的史料、文物和民間傳說為依據,更要結合京津冀一體化和協同發展的大環境,將京津地區的歷史文化傳承與唐山地區的沿海文化、平原文化融于一體,讓新曹妃甸文化在蠶沙口綻放光彩!顯然這就不是簡單的修復幾座古建筑、打造旅游景區所能解決的了。而是需要政府、文化界、旅游界、學術界等等各方的力量共同推進,在強大財力、物力的支撐下才能逐步實現!而且曹妃甸不僅僅擁有媽祖文化,更因曹妃而得名,唐文化在這塊熱土的延續也能覓得其宗,曹妃甸作為老墾區,還有獨特的農墾文化,坐擁巨大的濕地資源,曹妃甸同樣不缺少濕地文化,這一切的一切,都為曹妃甸做大做強文化產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留給我們的課題,無非是想不想,和怎樣做的問題。
柳贊鎮的趙廣善鎮長說,“現在日子好過了,捕漁技術也更先進了,大家拜媽祖除了保平安、保富裕外,更希望這種文化以另一種形式傳承下去”。
的確,近千年的歷史讓蠶沙口村擁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對媽祖文化的傳承,更讓這個小漁村充滿了神秘感和吸引力。雖然每年廟會期間蠶沙口都能吸引十幾萬人前來參拜、貿易,但蠶沙口人更希望將廟會期間的熱鬧擴散到一年里的每一天。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重要選擇,又何嘗不是曹妃甸快速發展的順風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曹妃甸的未來,一定因文化而越發璀璨!